<output id="21nb1"><track id="21nb1"></track></output><tr id="21nb1"><nobr id="21nb1"><delect id="21nb1"></delect></nobr></tr>

          <tr id="21nb1"></tr>
      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資訊 > 企業動態 > 正文

          兩會季丨圍繞能源革命,張天任代表提交這些建議(二)

          2023-03-03 14:01 性質:轉載 作者:天能控股集團 來源:天能控股集團
          免責聲明:中叉網(www.pro-tectglobal.com)尊重合法版權,反對侵權盜版。(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,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。文章內容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如有需要刪除,敬請來電商榷?。?/div>
          今年全國“兩會”,全國人大代表,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圍繞能源革命,計劃提交5件建議,內容涉及新型鋰離子電池、儲能和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,新能源“卡...

          今年全國“兩會”,全國人大代表,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圍繞能源革命,計劃提交5件建議,內容涉及新型鋰離子電池、儲能和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,新能源“卡脖子”技術聯合攻關,以及“鏈主”企業的培育。一起來看看吧!

          關于推動鋰電池最優化應用,鼓勵各類電池技術平行發展的建議

          鋰電作為二次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動力、儲能、消費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。鋰電快速發展的背后,存在局限性與阻力,主要體現在:鋰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高,價格仍舊處于高位,供給開始出現過剩;鋰電池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等。

          建議:建立鋰離子電池應用分級管理制度,推動鋰離子電池應用最優化發展;從政策、輿論等各方面為各類技術路線創造平行發展的應用條件和氛圍;鼓勵發展安全性高、性能更好的新型動力電池,給予穩定的創新條件。

          關于推進氫能產業突破發展瓶頸,加速實現全面市場化的建議

         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。在氫能及氫燃料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,存在著氫能市場分割嚴重,科研人才緊缺,燃料電池成本較高,燃電車輛使用費高,加氫站有潛在風險等問題。

          只有全面擴大氫燃料電池的示范應用范圍,豐富應用場景,完善基礎設施及法規政策,形成規模優勢,才能有效降低氫燃料電池整體成本,提高技術水平,培育專業人才,推動全產業鏈成長。具體建議包括:落實氫能產業發展規劃,鼓勵地方出臺應用補貼,出臺強有力的氫氣補貼,建立人才培訓和評價機制,建立加氫站安全運行管理體系,以及規范涉氫應急防范和處置流程。

          關于加快解決新型儲能瓶頸問題,深化能源變革的建議

          儲能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環節,也是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撐。伴隨著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快速發展,配置不夠均衡、政策不夠明確、收益來源單一等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,如在建及建成的儲能項目中,發電側的分布式儲能項目多,電網側、用電側的共享儲能項目少;國家尚未出臺用戶側儲能的系統接入審批、驗收規范等,地方行業主管單位審批無據可依,致使用戶側儲能項目支持政策各地差異較大等。

          為了更好推進儲能高質量發展,建議:

          一、多目標平衡,完善新型儲能政策機制。國家盡快出臺用戶側儲能接入、驗收管理實施細則,鼓勵分布式發電企業與周邊用戶按照細則規定直接交易,破除“隔墻售電”玻璃墻等。

          二、多維度降本,提升新型儲能項目收益。建議中大型儲能項目的能耗指標根據全國各地實際采取省域統籌,不納入地方能耗指標,提升儲能安裝用戶用能權,如有序用電期間優先用電等。

          三、多渠道保供,豐富新型儲能技術路線。建議在規?;l展新型儲能設施時,應系統考慮多種技術路線并存,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更具經濟型、安全性的鉛炭電池,打造更加安全高效低碳的儲能電站。

          關于加強新能源“卡脖子”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的建議

          能源是攸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點領域,保障能源安全要推進能源科技創新,重點是實現能源科技自立自強,著眼點是更好保障國家能源供給。目前,我國能源科技創新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還存在明顯差距,在關鍵核心技術和材料領域還存在很多“卡脖子”難題,“產學研用”通道不暢通,難以支撐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,科研人才隊伍不集中,存在制約因素。

          建議:政府加大對科技領軍企業的扶持力度,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,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面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創新聯合體;創新換道超車思路,加速培育自主路線的產業生態;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基礎原材料的探礦和開采儲備;搭建新能源產業引才平臺,落實人才政策,建設結構更加合理的人才隊伍。

          關于加大對新能源“鏈主”企業培育,形成并放大新能源標志性產業鏈輻射效應的建議

          新能源涉及產業多,產業鏈長,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。在當前大背景下,新能源產業要加大對“鏈主”企業培育,發揮鏈主企業生態主導力,形成并放大新能源標志性產業鏈輻射效應,構建新能源產業發展新格局。建議:

          一、圍繞“鏈主”企業打造產業集群。培育一批上下游企業,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,以鏈式效應帶動產業集聚,增強產業集群效應;鼓勵“鏈主”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。

          二、增強“鏈主”企業生態輻射能力。建議國家建設協同創新體系,圍繞各地“鏈主”企業建設智慧產業大腦,整合上下游資源,形成共同體,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耦合發展。

          三、完善“鏈主”企業體系及要素保障。建議國家擴大“鏈主”企業群體,持續加大對“鏈主”企業支持力度,對“鏈主”企業給予政策傾斜支持。

          天能集團成立于1986年,總部位于“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”浙江長興,主要以電動車環保動力電池制造為主,集新能源鎳氫、鋰離子電池,風能、太陽能儲能電池以及再生鉛資源回收、循環利用等新能源的研發、生產、銷售為一體,是目前國內領先的綠色動力能源制造商。

          集團實力雄厚,管理科學,行業地位優勢明顯。于2007年6月11日,以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(00819.KH)。目前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20余家國內全資子公司,三家境外公司,年產值超過350億元,員工近2萬余名的大型國際化集團公司。集團分別在浙、蘇、皖、豫四省建有七大生產基地。并形成了以浙江長興基地為核心,以江蘇沭陽、安徽蕪湖、安徽界首、河南濮陽基地為輔翼的強勢產業布局。

          天能集團江蘇生產基地:位于江蘇省沭陽經濟開發區天能工業園,由天能集團投資興建,專業設計研發、制造生產叉車用管式電池、游覽車用管式電池、太陽能風能用儲能電池、電動汽車用電池等各種類型產品。一二期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,主廠房及技術中心建筑面積達30萬平方米,目前公司有員工6000多人,日產電池10萬只。天能江蘇基地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車用蓄電池生產基地。公司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力量,擁有中高級技術人才逾百人,擁有國內外專利、種類科技成果數十項,在同行業處于領先水平。

          三期工程占地300畝,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,投資5億元人民幣,主要用于叉車/高爾夫車/游覽車用管式電池的研發、生產與銷售。該項目引進先進的進口設備,包括德國哈迪(HADI)生產線、愛立許(EIRICH)真空和膏機、因巴泰克(Inbatec)酸循環設備,采用歐洲先進的電池制造工藝,保證產品的高性能,使產品具有長壽命、高容量、少維護、安全可靠性等特性。

          網友評論
          文明上網,理性發言,拒絕廣告

          相關資訊

          關注官方微信

          手機掃碼看新聞